尊重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
时间: 2023-02-16 作者:YHJ 阅读次数: 175记得之前在“外滩教育”公众号上看到一条视频, 莹光教育协会理事长蓝伟莹女土提到这样的观点:在教育中,教师很认真,家长很投入,但多数人都在想我们要给孩子什么,却很少听到有人问孩子,你在想什么。这段话深深触动了我。
是啊,教育常常在做不断给予的“加法”,却很少做因材施教的“减法”。我们会经常用”千人一面”的要求来定义我们眼中的“优秀”,用“同质化”的教育去培养不同气质的学生,学生又怎能感受到对个体生命独特性的觉知,又怎能建立对自已的正确认识呢?
回想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大部分都是在校园生活当中度过的。我们时常看到一些“不乐意”现象,他们或撒娇、或哭喊、或有惰性、或逃避、或上几天就不乐意再去,甚至有的孩子觉得学习压力太大。这其中有一小部分原因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们进入到新的幼儿园环境当中他们缺乏基本的安全感,而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我想大概就是他们渴望被尊重,化被动为主动的创作,做自己由心想做的事,而不是大人的不断约束。
孩子本就是一个个精灵,身上散发着不同灵气的光芒。尊重能帮助他们打开另一扇窗户,找到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你这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不整齐啊”“一点也不像,比例不对”“快点收拾,要不古筝课要迟到了”不少的家长和老师都会看中最后的“效果”,却忽视了尊重过程中其他不可见的作用。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质,把表达的权利给孩子,让他们自主思考、有自己的表达、真实的记录自然痕迹才是当下我们大人应该做的。
记得有一天晚上放学,冬天的晚上还是很冷的,我在门口等待家长接孩子回家,我下意识的给每个孩子把帽子戴上,萱萱她穿的是连帽子的红色外套,可是我刚给萱萱戴上,她立马就摘下来了。如此反复好几遍,萱萱还是不戴帽子,我有点着急的对她说:萱萱,你在教室里觉得暖和,但是一会儿到了外面,不戴帽子是会感冒的,你可不能任性,听老师的,赶紧戴上帽子,听话!这时萱萱开始有点儿想哭了,就是说什么也不戴,也不告诉我原因。妈妈来接的时候,萱萱委屈的直接大哭起来,和妈妈说明情况后,萱萱就这么回家了。
萱萱带着委屈走了,我也有点儿生气了,心里想:等明天我一定要问问萱萱为什么不想戴帽子,肯定有原因。第二天早晨一来,还没等我询问,萱萱就主动来找我了,此时的她已经没有小情绪了,她对我说:吴老师对不起,昨天我知道老师是关心才会一直给我戴帽子,我的帽子太大了,每次回家走着走着就会遮眼睛,我都看不见路了。听完萱萱的话,我们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通过这件事情,我也深深的反思了自己:原来,我总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小,需要老师和大人的格外关心和辅助,但是这只是我的以为,我们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只知道关心,却不管孩子是否接受。追问反思,我想,作为幼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改进教育观念:
一、在平等中建立联结,引导孩子认识自我。
您有没有发现,许多孩子常常在面临抉择时,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他们在谈自己的时候,常常也会让人觉得,那个自己好遥远,好像不是他们所认识的人。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孩子们在被教养的过程中,不被允许成为他自己想要的自己,更多地是家长或教师希望成为的自己。一个孩子总是被他人规定着要这样要那样,他就不太会关注自己内在的感受,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做自己了。因此,好的教育一定不是漠视孩子内心真正的感觉,忽略他们的感受。而是尊重他们,不命令,不说教,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引导自我认知,在认识自我中逐渐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发现和发展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潜能
教育不仅要引导孩子真正的认识自己,同时还要看到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往往意味着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着极大的不同。教育不是要教会小猫游泳,也不是要教会小鱼爬树,最好的教育就是要成全每一个孩子禀赋不同的孩子,帮助他们唤醒潜能,找到自我的意义,并为之而持续努力。
三、努力找到天赋和兴趣的结合点。
马斯克说:“要努力找到天赋和兴趣的结合点”。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激发孩子的潜力。每个生命都具有成长的潜力,蒙特梭利把这个成长的潜力称作“精神胚胎”;弗洛伊德把它称之为“生命的能量”;华德福教育把它称为“灵性”。让我们在平等中建立联结,在尊重中发现潜能,培育孩子的“精神胚胎”,唤醒孩子的“生命能量”,激发孩子的“灵性智慧”,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和能做的事,做最好的自己。
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教育需要聆听,聆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选择。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更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和支持每一个孩子独特的潜能,不带偏见地尊重孩子的兴趣,让每一个生命从幼儿园时间就能唤发出独有的光芒,让每一朵花蕾都能如其所是地吐露属于自己的芬芳。